這位大嬸,你說故事的表情也太有戲了吧!
看來不教身心靈課程的時候,還可以改行當女丑。
今早,帶了一本我收藏十多年的繪本<媽媽心,媽媽樹>,去兒子的學校說故事。
好喜歡以前的繪本、以前的卡通,繪圖細緻優美,沒有那麼多天馬行空的情節,但都碰觸到真實的心理層面。
故事是寫一個不想和媽媽分開、不想去上學的孩子,媽媽巧手用手帕縫了一個愛心,讓孩子掛在教室窗外的樹上,就像媽媽在陪伴。隔天,所有的孩子都帶了自己的「媽媽心」來。但班上的小志,卻開始搶奪別人的媽媽心,拒絕歸還,因為,小志沒有媽媽.....
十多年前,上兒童文學師資班時,我還不是個母親。當母親之後,每講到小志這一段,總得控制自己心中泛起的柔軟與淚霧。
故事說完,我問孩子們:「日常生活中,會不會有和自己的媽媽嘔氣的時候?如果生氣時,想到一些沒有媽媽在身邊的孩子,還會那麼生氣嗎?」
帶了蠟筆與紙,讓孩子畫下了要「獻給媽媽的心」。雖然故事時間連同繪畫,不到半小時,但孩子們都很投入。愛,當我們擁有時,覺得一切理所當然,也會任性的不懂珍惜。但如果思考假使失去這份愛,是不是我們會比較懂得珍惜?也願意修正自己。
<媽媽心,媽媽樹>是一本很適合引導孩童分離焦慮症的書籍,也很適合教育工作者,從不同的角度去導讀,很推薦!但希望這本<國語日報>出版的書還沒絕版。^_^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